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发布,强调“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文件同时要求,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类帮扶制度,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
时间回溯到2021年,在我国宣布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随即进入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5年过渡期。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此后每年,“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都是一号文件的突出内容。
如今,5年过渡期即将进入最后一年,过渡成效如何?过渡期之后又有何重点和难点工作?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他说,“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这两大底线,不只是过渡期的底线,也是未来一直要坚守的底线,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
连续4年巩固,建立全套监测帮扶体系
新京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已过去4年,目前看来过渡效果如何?
林万龙:从2021年开始,国家每年都会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进行形式多样的评估,目前对2024年成效的评估工作还没有结束,但在之前3年中,可以说各地相关工作总体做得比较扎实,没有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的现象。
新京报: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有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
林万龙:过去4年中,我国针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人群,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严格和完善的监测和帮扶体系。在监测中,至少有三个发现返贫致贫风险的渠道,第一个是农户自主申报,比如他觉得自己遭遇了一些不可抗的事件,收入下降或者支出增加,觉得可能返贫,就可以主动上报。第二,基层干部会定期排查,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风险。第三,通过大数据对比,比如一个人生病住院了,只要支付金额达到一定限度,这个体系就会发出预警,推送到相关部门。
当通过不同渠道发现风险后,相应职能部门就会启动帮扶措施,通过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有返贫风险的人应对风险,失业的帮助就业,重病的通过大病救助、医保等渠道进行帮助。在帮扶之后,还要进行评估,评估风险是否消除,帮扶是否有效。所以说,正是这套完整的机制,使得我们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最后一年过渡,要警惕帮扶工作松劲
新京报:此前的预警与帮扶机制在今年是否会有调整?
林万龙:其实这套机制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其中一点就是如何将农业农村部门主责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体系,与民政部门主责的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体系,进行更好的衔接。因此,你可以看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会明确提出,要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认定。这项工作之前其实也有开展,但在2025年应该会有更大的进展。
新京报:过渡期最后一年,为何一号文件特别强调“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
林万龙:2025年依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年,也是拟定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年有可能出现松懈现象,或许有人会觉得,到最后一年就放松了,这就要特别警惕,因为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不只是5年过渡期的底线,更是整个乡村振兴工作长期的底线。如果在过渡期之后,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发生了规模性返贫致贫的现象,那振兴从何谈起?
新京报:过去几年许多脱贫攻坚时的政策帮扶保留了,过渡期之后,还会延续吗?
林万龙:我国在过渡期提出了“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和摘帽不摘监管,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平稳过渡。在过渡期之后,针对监测对象、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监测和帮扶政策会继续实施。有些政策则会在效果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目标和任务,进行优化调整,以提升效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建立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要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等。其核心,还是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
分层分类帮扶精准施策而非大水漫灌
新京报:过渡期结束后帮扶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林万龙: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底线要守牢,还要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两大任务的完成,显然都需要对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倾斜帮扶政策,以提高收入,提高发展水平。
新京报:所以持续的帮扶,是为实现共同富裕?
林万龙:是的,共同富裕的实质,是要在消灭绝对贫困的前提下,缓解相对贫困。我们已经消灭了现行贫困标准下的绝对贫困。未来要制定新的贫困标准,并在新标准下,继续守住消除绝对贫困的底线,同时缓解相对贫困,这就要提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
新京报:对个体而言,如何提升帮扶政策的效果?
林万龙:群体由个体组成,我们的底线是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但实施的对象是个体。一个社会中总会有需要帮助的人,总会有面临困境的人,但造成困境的原因各不相同。
我们所建立的帮扶机制,要有针对性,要能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根据他们发展制约因素的不同,采取不同措施。例如就业帮扶,对于弱劳动能力的人,可以通过乡村公益岗帮扶,对于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则可以通过强化就业培训、提供更多外出就业的方式帮扶。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所以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到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实施“分层分类帮扶”。只有这样,才能有精准性,而不是大水漫灌。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